今日焦点
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
—一论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
2018-01-22  来源:海宁日报  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

  在日前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体(扩大)会议暨十五届市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上,“高质量”一词提纲挈领、贯穿始终,堪称热词。
  观大势,谋全局。谋定而动,笃行致远。
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。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。从主要解决“有没有”到着力解决“好不好”,实现高质量发展,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。
 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也是实施“十三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。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,新时代海宁的蓝图更清晰——贯彻十九大精神,迈向高质量发展,勇当“两个高水平”建设排头兵。
 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,海宁如何去实现?主要靠什么?
 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,梳理发展史,不难发现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海宁正是凭借在关键节点快人一步做出选择,率先解放思想,搞活体制机制,放手发展乡镇企业,这才奠定了先发优势,兴起了皮革、经编、家纺三大支柱产业,助推海宁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。但发展到今天,这些传统产业中长期存在的“低小散”等经营现象,却成为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掣肘。
  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,首先就要治理“低小散”,迈向“高大上”。需要突出抓好传统产业、新兴产业“两提升”,科创平台、标准厂房“两建设”,园区、厂房“两改造”,“低小散”(高危污)、全域土地“两整治”。扶新苗培成林,实现“凤凰涅槃”,应提高平台能级和承载能力,加大科技人才支撑力度,增加重量级、领军型项目……
  于海宁而言,虽然目前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,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,资源要素制约越发明显。但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,海宁拥有的机遇也很多。杭海城际铁路在建,打通海宁融入杭州都市圈的“黄金路”;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(海宁国际校区)全面启用,让世界的目光聚焦海宁;鹃湖国际科技城平台崭露头角,唤醒海宁制造加快智变,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家,创历史最高。
  追求“国际化”,这成为海宁在许多领域的新方位。国际互联为海宁的高质量发展打开了一扇窗。新一轮“工业强市”启动之时,需要加快时尚产业发展,推动以“互联网+、标准化+、设计+、品牌+”等为重点的改造升级,加快产业创新综合体、时尚服装产业核心区、布艺艺创中心等建设,打造一批产业升级标杆。做到跳出海宁看海宁,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,努力打造开放融合高地,我们刻不容缓。
 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,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优质的生活,民生是最大的经济。反过来,群众高质量的生活需求,倒逼高质量的生产供给。因此,海宁应着力建设品质生活、推进文明创建、优化文体设施、深化生态治理、创新社会治理,给予群众所需要的清洁的水、空气和健康的食品,提供安全、愉快的旅游体验,提供真正值得信赖的商品和服务。
  推动高质量发展,海宁靠的是什么?一分部署,九分落实,都要靠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。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,以本领恐慌的饥渴感,加强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,主动适应新时代,争当具备专业思维、专业素养、专业方法的 “行家里手”,更好地驾驭发展大局,推进各项工作。
  成就“潮乡大业”,更要激活内生动力,让每一个海宁人、每一名企业家都参与进来,干在实处、走在前列,对标先进地区,比学赶超。在这样的大格局、大视野下,坚持干事要实、效果要好,为发展家乡出力。
  目标已明确,号角已吹响。在这个新时代,胜利只会眷顾坚定者、奋进者、搏击者,而不会等待犹豫者、懈怠者、畏难者。让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,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旋律,开拓进取,奋勇争先!

返回顶部
移动版 触屏版 电脑版
copyright 2014. all right reserved